33期院报二、三版
成功抢救重度农药中毒
中心静脉置管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建立良好而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病人成功的关键。我院内三科近日成功抢救一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患者舒女士,52岁,因一时冲动服用一瓶敌敌畏,30分钟后被家人发现急呼120接送入院。入院时病人已经昏迷,脸色表紫,口吐白沫,鼻腔不断有血沫向外流出,急诊科值班医生接诊后马上给予洗胃、解毒等处理。考虑患者服用毒药量大,中毒时间较长,单纯的解毒和对症治疗已经无能为力。遂马上与肾内科赵群明医生联系,建议行血液灌流。肾内科医护人员接到通知,马上做好了抢救准备。鉴于病人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开通大静脉通道,加速机体排毒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长一边组织血透室做好血液灌流的准备,一边迅速准备好中心静脉穿刺的物品。病人送到科室后直接上透析台,所有的监护、治疗有条不紊的进行。赵群明医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是他看到的中毒程度最严重的病例,必须选择血管粗大、血流丰富的在血管,赵医生非常娴熟的在患者腹股沟找到股静脉,消毒、铺巾、穿刺、置管、固定,所有的操作瞬间一气呵成。此刻,患者的循环系统通过这个生命通道与血透机相连,快速而高效的过滤着患者的血液,有用的成份留下来,有害的毒物排除掉。在这样强有力的抢救措施下,病人脸色渐渐好转。第二天,生命体征渐趋平稳。住院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据内三科护士长李杰英介绍,象舒女士这样严重程度的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的十分罕见。这位病人的新生与及时成功的中心静脉置管密不可分。她说,不仅是他们科室,尤其是急诊科,经常在急、危病人的抢救治疗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医生一般选择在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这些大的血管置管,它不仅保证了病人的及时用药,还可以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了解病人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极大方便,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在肿瘤科,在中心静脉进行化疗、营养及支持治疗,还可以保护外周血管,防止化疗药物的外渗而引起的皮肤坏死。对于这些病人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就成了救命的导管。
内三科
猝死的预防
前不久,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位冠心病病人,男性,一位65岁。入院时病人只感觉胸闷,偶尔胸骨后隐隐作痛。病人入院时看起来精神尚可,虽然我们再三告知其疾病的严重性及注意事项,但这位大叔却不以为然,在饮食和作息上依然我行我素。情况不妙的是,入院后的第三天,这位大叔在上厕所时突发猝死,虽经我们全力抢救,但结果仍然令人遗憾。
据统计,我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每天有7000人之多,占了所有死亡人数的50%,更多人是死于冠心病。我作为心血管内科的专科护士,借院报的一角想郑重地告诫大家:防止猝死,预防最重要!
心源性猝死,到底怎么样预防呢?
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学会减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二,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到医院体检,尤其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第三,预防一些诱因,比如说寒冷,打乱生活规律等。据可靠统计数据发现,晨练猝死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原因是寒冷刺激和早晨内分泌处在不稳定阶段,易引发疾病。第四,就是治疗的问题。发现疾病要早期、规律、科学的治疗。有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应该长期吃药,例如降压药、降脂药要坚持吃,并定期来医院复查。第五,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不一定要绝对静养,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防止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类患者推荐了一种运动方式,就是每个星期三到五次,每次30~45分钟,运动是以慢跑或者快步走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过程中如果感觉不舒服应该及时停下来,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心脏的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平时口服的药,也应该放在自己及家人能够迅速取到的位置。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症状、体征,方便取拿,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出现了持续胸疼不缓解,有持续的胸闷、憋气等情况,预示着病情非常重,很有可能发生猝死。象我们熟悉的演员古月、高秀敏在犯病之前都是有前期先兆的,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及时就医,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猝死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许金华
我院成功救治一位90高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莫爷爷,90岁,早上起床上厕所时感觉头昏,左侧肢体乏力不慎摔倒,家人发现后马上扶他上床休息。第二天,家人感觉到老人家精神越来越差,手不停的在腹部抚摸。家人马上送入我院行CT检查。结果提示有脑梗塞。门诊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内一科的肖鹏医生接诊了病人。
入院时患者精神差,诉上腹不适,胸闷,听诊肺部有啰音。肖医生知道,老人家病情复杂,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脑梗塞。他马上请心电图医生在床旁替老人家做检查。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提示老人家下壁心肌梗塞。肖医生高度重视,请科主任林小平看病人,林主任指示急诊查血液生化检查,上心电监护、用药扩张冠状动脉、上氧、护心治疗,并告病危,叮嘱医护人员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一小时后,老人家的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让林主任也大吃一惊的是,老人家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中所有结果大大超标,提示心肌严重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这些结果给治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全科人员高度重视老人家的抢救方案,家属也一致配合。林主任强调,老人年龄太大,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无论是用药还是护理上都要精细、精心。虽然治疗的难度相当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全力以赴。急救车就放在老人家的床头,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三天过去了,老人的病情并不见起色。一周过去了,老人家才略有好转,肺部感染基本控制,肾功能、肝功能指标稍稍下降。住院第十五天的时候,病人已经明显好转,老人家精神、饮食都很好,生化检查结果也大致正常了。观察二天后,老人家病情稳定,出院回家了。
林主任和其家人都说,老人家的治疗效果已经大大超过出了我们的期望。90高龄的老人,心、脑、肝、肾几个重要生命器官都出了问题,能转危为安,除了及时得力的救治以外,还与家人的配合及精心的护理密不可分。
内一科
世界卫生日主题 控制高血压
有效预防 消除治疗误区是关键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据悉,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为7.7%;到了本世纪初,迅速上升到 18.8%;而近10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估计已超过2亿。
因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尽管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但它却并不因此减少对机体的伤害。大量的人群流行病研究证明,从血压110/75毫米汞柱起,随着血压升高,心血管病的发生几率就会逐渐增高。此外,血压长期过高,还会带来诸如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失明及慢性肾病等恶果,直接缩短病人的寿命,更不用谈他们的生命质量会如何了。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高血压?
1、胸怀开阔、精神乐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2、不吸烟,少吃盐,减少总胆固醇以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
4、到医院就医时将测量血压列为一项常规检查,有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
1、不愿意降压治疗。一是以为无明显症状而不需要服药,二是害怕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就需要终生服药。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血压的病人没有特殊症状,往往在发生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出现症状,但此时治疗为时已晚,因此一旦诊断高血压,就需终身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或药物治疗。
2、仅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一部分病人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继续抽烟、大量饮酒及大吃大喝。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4、有症状就服药,无症状就停药。一部分病人在血压控制后就停药或者有症状才间断吃药,这样血压波动较大,反而容易发生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应长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5、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换药。部分病人以为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换药,其实不然,主要根据血压情况,只要血压控制良好,就可继续原来的治疗。
6、过份相信电视、媒体、小报所做的降压仪、降压表、保健品、保健食品等,相信民间偏方、秘方,反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或反弹。
7、以为高血压病能彻底治愈。目前的医学还没有根治的确切办法。只要充分降压,长期让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高血压的危害就能控制。
总之,高血压患者了解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理念,是提高高血压控制水平、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李杰英
我院儿二科成功救治一例新生儿肺出血症
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期主要的危重疾病及死亡原因,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危重征象,起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其发病机理及救治方法是世界性难题。近日,儿二科病区成功救治一例新生儿肺出血症,受到同行和家属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这位出生仅半小时的男性患儿,胎龄39周,剖宫产出生,产后重度窒息,经抢救15分钟恢复自主呼吸,转入我科。入院时患儿口鼻涌出血性液体,呼吸不规则,双下肢冰凉,肤色发花,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症状,情况十分危急。针对危重复杂的病情,李志勇主任、刘小平主治医师十分重视,迅速作出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科室迅速组织抢救,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置抢救辐射台保暖、促肺成熟、预防感染及出血、维持血压及循环、输注血浆蛋白支持对症治疗,患儿渐趋平稳。然而,新生儿病情变化很快,患儿上呼吸机后多次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呻吟,气促等生命垂危现象,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志勇主任沉着冷静,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尽全力抢救。一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抢救措施都在同时进行,监测生命体征,开通两路静脉通道,吸痰及输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营养支持治疗,各岗位人员各负其责,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科医护人员72小时昼夜奋战,患儿的肤色开始转红了,心率慢慢回升了,患儿病情逐渐平稳,生命有了转机。经过两周综合性治疗,患儿康复出院。
新生儿肺出血死亡率可高达80%-96%,既往许多肺出血患儿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我科近年来积极开展机械通气技术,不断学习和汲取新技术、新知识,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这名大量肺出血患儿是我科近年来成功救治的典型新生儿肺出血病例,为以后救治类似病例积累了宝贵经验,标志着我院综合抢救水平和整体实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次体现了我科医疗和护理的综合实力。
杜永红
四处求医无门 一剂汤药解忧
张金风是我乡的一位村民,女性,46岁,5年前发现双下肢不由自主的抖动,走路不稳,家人带着她到处求医,多次行头部CT,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曾到湘雅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就医,专家怀疑是“帕金森病”,都没有给她明确的诊断,服药后未见明显改善。今年元月,张金风再一次摔倒在地,她丈夫无奈之下再一次找到我,我看了她的资料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联系我的师傅,人民医院的中医老师杜忠。
杜医生热情接待了病人,仔细研究病历资料后,也觉得张女士帕金森病的症状不典型。我们都知道,帕金森氏病就是我们常说的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人的表现主要是头及四肢颤动、振摇,肢体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只有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因此,一旦患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病人及家属都非常痛苦。杜医生叫张女士慢走几步看看,张女士在丈夫的搀扶下缓缓站起来,迈步时身体前倾,非常困难的挪动着步子,身子几乎朴倒在地。看到这种现象,杜医生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他曾经拜读过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真舞汤,该方主治疾病的描述就是“身润动阵阵欲朴地”,张女士的情况和医圣描述的症象多么相似啊。杜医生为张女士仔细诊脉后谈起了治疗思路,先用真舞汤治疗一周,考虑张女士寒气重,后续“四逆汤”扶阳治疗。张女士的丈夫拿到杜医生开的药方后半信半疑,总共才7味药,能治好她的病吗?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女士服用真舞汤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加上杜医生开具的四逆汤扶阳治疗,半个月后,张女士能自己站起来了,家人欣喜若狂,积极配合杜医生的治疗方案。今年3月底,张女士到高峰卫生院来看我,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行走自如了。她还告诉我,她不仅不需要别人照顾,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老公已经外出打工了,这几年到处治病,北京、上海跑了个遍,家里早已负债累累,他出去捞钱,我在家养病,等把帐还完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看到张女士一脸的幸福,我越来越佩服杜忠师傅高超的医技了。
谢民生
(作者系高峰卫生院退休医生)
中心静脉置管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建立良好而有效的静脉通道是抢救病人成功的关键。我院内三科近日成功抢救一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患者舒女士,52岁,因一时冲动服用一瓶敌敌畏,30分钟后被家人发现急呼120接送入院。入院时病人已经昏迷,脸色表紫,口吐白沫,鼻腔不断有血沫向外流出,急诊科值班医生接诊后马上给予洗胃、解毒等处理。考虑患者服用毒药量大,中毒时间较长,单纯的解毒和对症治疗已经无能为力。遂马上与肾内科赵群明医生联系,建议行血液灌流。肾内科医护人员接到通知,马上做好了抢救准备。鉴于病人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开通大静脉通道,加速机体排毒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长一边组织血透室做好血液灌流的准备,一边迅速准备好中心静脉穿刺的物品。病人送到科室后直接上透析台,所有的监护、治疗有条不紊的进行。赵群明医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这是他看到的中毒程度最严重的病例,必须选择血管粗大、血流丰富的在血管,赵医生非常娴熟的在患者腹股沟找到股静脉,消毒、铺巾、穿刺、置管、固定,所有的操作瞬间一气呵成。此刻,患者的循环系统通过这个生命通道与血透机相连,快速而高效的过滤着患者的血液,有用的成份留下来,有害的毒物排除掉。在这样强有力的抢救措施下,病人脸色渐渐好转。第二天,生命体征渐趋平稳。住院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
据内三科护士长李杰英介绍,象舒女士这样严重程度的农药中毒,抢救成功的十分罕见。这位病人的新生与及时成功的中心静脉置管密不可分。她说,不仅是他们科室,尤其是急诊科,经常在急、危病人的抢救治疗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医生一般选择在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这些大的血管置管,它不仅保证了病人的及时用药,还可以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了解病人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极大方便,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在肿瘤科,在中心静脉进行化疗、营养及支持治疗,还可以保护外周血管,防止化疗药物的外渗而引起的皮肤坏死。对于这些病人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就成了救命的导管。
内三科
猝死的预防
前不久,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位冠心病病人,男性,一位65岁。入院时病人只感觉胸闷,偶尔胸骨后隐隐作痛。病人入院时看起来精神尚可,虽然我们再三告知其疾病的严重性及注意事项,但这位大叔却不以为然,在饮食和作息上依然我行我素。情况不妙的是,入院后的第三天,这位大叔在上厕所时突发猝死,虽经我们全力抢救,但结果仍然令人遗憾。
据统计,我国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每天有7000人之多,占了所有死亡人数的50%,更多人是死于冠心病。我作为心血管内科的专科护士,借院报的一角想郑重地告诫大家:防止猝死,预防最重要!
心源性猝死,到底怎么样预防呢?
首先,要保持心情愉快、学会减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二,有病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到医院体检,尤其是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第三,预防一些诱因,比如说寒冷,打乱生活规律等。据可靠统计数据发现,晨练猝死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原因是寒冷刺激和早晨内分泌处在不稳定阶段,易引发疾病。第四,就是治疗的问题。发现疾病要早期、规律、科学的治疗。有明确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应该长期吃药,例如降压药、降脂药要坚持吃,并定期来医院复查。第五,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不一定要绝对静养,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防止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类患者推荐了一种运动方式,就是每个星期三到五次,每次30~45分钟,运动是以慢跑或者快步走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过程中如果感觉不舒服应该及时停下来,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心脏的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平时口服的药,也应该放在自己及家人能够迅速取到的位置。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症状、体征,方便取拿,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出现了持续胸疼不缓解,有持续的胸闷、憋气等情况,预示着病情非常重,很有可能发生猝死。象我们熟悉的演员古月、高秀敏在犯病之前都是有前期先兆的,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及时就医,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猝死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许金华
我院成功救治一位90高龄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莫爷爷,90岁,早上起床上厕所时感觉头昏,左侧肢体乏力不慎摔倒,家人发现后马上扶他上床休息。第二天,家人感觉到老人家精神越来越差,手不停的在腹部抚摸。家人马上送入我院行CT检查。结果提示有脑梗塞。门诊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内一科的肖鹏医生接诊了病人。
入院时患者精神差,诉上腹不适,胸闷,听诊肺部有啰音。肖医生知道,老人家病情复杂,不应该只是单纯的脑梗塞。他马上请心电图医生在床旁替老人家做检查。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提示老人家下壁心肌梗塞。肖医生高度重视,请科主任林小平看病人,林主任指示急诊查血液生化检查,上心电监护、用药扩张冠状动脉、上氧、护心治疗,并告病危,叮嘱医护人员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一小时后,老人家的血液检查结果出来了,让林主任也大吃一惊的是,老人家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中所有结果大大超标,提示心肌严重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这些结果给治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全科人员高度重视老人家的抢救方案,家属也一致配合。林主任强调,老人年龄太大,合并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无论是用药还是护理上都要精细、精心。虽然治疗的难度相当大,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全力以赴。急救车就放在老人家的床头,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三天过去了,老人的病情并不见起色。一周过去了,老人家才略有好转,肺部感染基本控制,肾功能、肝功能指标稍稍下降。住院第十五天的时候,病人已经明显好转,老人家精神、饮食都很好,生化检查结果也大致正常了。观察二天后,老人家病情稳定,出院回家了。
林主任和其家人都说,老人家的治疗效果已经大大超过出了我们的期望。90高龄的老人,心、脑、肝、肾几个重要生命器官都出了问题,能转危为安,除了及时得力的救治以外,还与家人的配合及精心的护理密不可分。
内一科
世界卫生日主题 控制高血压
有效预防 消除治疗误区是关键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1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据悉,上世纪80年代,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为7.7%;到了本世纪初,迅速上升到 18.8%;而近10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估计已超过2亿。
因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高血压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尽管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但它却并不因此减少对机体的伤害。大量的人群流行病研究证明,从血压110/75毫米汞柱起,随着血压升高,心血管病的发生几率就会逐渐增高。此外,血压长期过高,还会带来诸如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失明及慢性肾病等恶果,直接缩短病人的寿命,更不用谈他们的生命质量会如何了。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高血压?
1、胸怀开阔、精神乐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
2、不吸烟,少吃盐,减少总胆固醇以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3、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
4、到医院就医时将测量血压列为一项常规检查,有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观念:
1、不愿意降压治疗。一是以为无明显症状而不需要服药,二是害怕一旦服用降压药物就需要终生服药。事实上,绝大多数高血压的病人没有特殊症状,往往在发生中风、心梗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出现症状,但此时治疗为时已晚,因此一旦诊断高血压,就需终身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或药物治疗。
2、仅仅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一部分病人一边吃着降压药,一边继续抽烟、大量饮酒及大吃大喝。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4、有症状就服药,无症状就停药。一部分病人在血压控制后就停药或者有症状才间断吃药,这样血压波动较大,反而容易发生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应长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5、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换药。部分病人以为降压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换药,其实不然,主要根据血压情况,只要血压控制良好,就可继续原来的治疗。
6、过份相信电视、媒体、小报所做的降压仪、降压表、保健品、保健食品等,相信民间偏方、秘方,反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或反弹。
7、以为高血压病能彻底治愈。目前的医学还没有根治的确切办法。只要充分降压,长期让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高血压的危害就能控制。
总之,高血压患者了解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理念,是提高高血压控制水平、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李杰英
我院儿二科成功救治一例新生儿肺出血症
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期主要的危重疾病及死亡原因,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危重征象,起病凶险,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其发病机理及救治方法是世界性难题。近日,儿二科病区成功救治一例新生儿肺出血症,受到同行和家属的高度赞誉和好评。
这位出生仅半小时的男性患儿,胎龄39周,剖宫产出生,产后重度窒息,经抢救15分钟恢复自主呼吸,转入我科。入院时患儿口鼻涌出血性液体,呼吸不规则,双下肢冰凉,肤色发花,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呻吟症状,情况十分危急。针对危重复杂的病情,李志勇主任、刘小平主治医师十分重视,迅速作出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休克、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科室迅速组织抢救,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置抢救辐射台保暖、促肺成熟、预防感染及出血、维持血压及循环、输注血浆蛋白支持对症治疗,患儿渐趋平稳。然而,新生儿病情变化很快,患儿上呼吸机后多次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呻吟,气促等生命垂危现象,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志勇主任沉着冷静,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尽全力抢救。一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抢救措施都在同时进行,监测生命体征,开通两路静脉通道,吸痰及输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营养支持治疗,各岗位人员各负其责,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科医护人员72小时昼夜奋战,患儿的肤色开始转红了,心率慢慢回升了,患儿病情逐渐平稳,生命有了转机。经过两周综合性治疗,患儿康复出院。
新生儿肺出血死亡率可高达80%-96%,既往许多肺出血患儿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死亡。我科近年来积极开展机械通气技术,不断学习和汲取新技术、新知识,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这名大量肺出血患儿是我科近年来成功救治的典型新生儿肺出血病例,为以后救治类似病例积累了宝贵经验,标志着我院综合抢救水平和整体实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次体现了我科医疗和护理的综合实力。
杜永红
四处求医无门 一剂汤药解忧
张金风是我乡的一位村民,女性,46岁,5年前发现双下肢不由自主的抖动,走路不稳,家人带着她到处求医,多次行头部CT,磁共振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曾到湘雅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就医,专家怀疑是“帕金森病”,都没有给她明确的诊断,服药后未见明显改善。今年元月,张金风再一次摔倒在地,她丈夫无奈之下再一次找到我,我看了她的资料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决定联系我的师傅,人民医院的中医老师杜忠。
杜医生热情接待了病人,仔细研究病历资料后,也觉得张女士帕金森病的症状不典型。我们都知道,帕金森氏病就是我们常说的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人的表现主要是头及四肢颤动、振摇,肢体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只有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因此,一旦患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病人及家属都非常痛苦。杜医生叫张女士慢走几步看看,张女士在丈夫的搀扶下缓缓站起来,迈步时身体前倾,非常困难的挪动着步子,身子几乎朴倒在地。看到这种现象,杜医生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他曾经拜读过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真舞汤,该方主治疾病的描述就是“身润动阵阵欲朴地”,张女士的情况和医圣描述的症象多么相似啊。杜医生为张女士仔细诊脉后谈起了治疗思路,先用真舞汤治疗一周,考虑张女士寒气重,后续“四逆汤”扶阳治疗。张女士的丈夫拿到杜医生开的药方后半信半疑,总共才7味药,能治好她的病吗?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张女士服用真舞汤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加上杜医生开具的四逆汤扶阳治疗,半个月后,张女士能自己站起来了,家人欣喜若狂,积极配合杜医生的治疗方案。今年3月底,张女士到高峰卫生院来看我,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行走自如了。她还告诉我,她不仅不需要别人照顾,还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老公已经外出打工了,这几年到处治病,北京、上海跑了个遍,家里早已负债累累,他出去捞钱,我在家养病,等把帐还完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看到张女士一脸的幸福,我越来越佩服杜忠师傅高超的医技了。
谢民生
(作者系高峰卫生院退休医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